塞上江南有新景
黄河一路奔腾浩瀚向东,冲出高山峡谷后,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第一站便是中卫,腾格里沙漠和黄河在此邂逅。
宁夏,三面环沙,是中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。而黄河穿行其间,又让宁夏呈现“一半荒漠,一半江南”的传奇风光。
2016年和2020年,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宁夏视察,为建设美丽新宁夏指明了前进方向、提供了根本遵循,并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。
近年来,宁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让沙水相依、人沙和谐、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。
“缚”黄沙望青绿 蹚出“治沙”到“用沙”新路
7月19日,记者随行来到中卫市沙坡头,远远望见一条宽阔的绿色林带随沙丘连绵起伏。树林外,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依托一片片麦草方格沙障顽强生长。这些防护体系守护着包兰铁路在沙漠中顺利穿行。
很难想象,在20世纪50年代初,腾格里沙漠距中卫城区仅4至5公里,沙漠周边村庄常常受到风沙侵害,黄沙掩埋农田、侵蚀黄河。
治沙,从一条铁路开始。20世纪50年代中期,为加快西北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,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。这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沙漠铁路,在中卫市内长达55公里,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。
与此同时,为保障铁路畅通,宁夏创造性使用草方格固定沙丘法,避免包兰铁路沙漠段被流沙掩埋。
防沙治沙,道阻且长,对抗流沙,仅靠单一方式还不够。中卫四代治沙人又陆续创造了固沙防火带、灌溉造林带、草障植物带、前沿阻沙带、封沙育草带“五带一体”铁路防风固沙体系,在横穿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两侧构筑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带,该段铁路至今已平稳运行60余年。
“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,中卫市通过建设生态防护林、生态经济林,发展特色农业、光伏产业、沙漠旅游业等,实现了‘绿进沙退’的重大转变,已治理沙漠150万亩,使腾格里沙漠后退了25公里。”中卫市委宣传部部长高鹏介绍,治理区天然植物由25种增加到453种,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%上升到42%。
走进腾格里沙漠深处,连绵的沙丘之上,如群星般的一组建筑格外引人关注,这就是中卫打造的沙漠星星酒店。因主打沙漠与星空元素迅速走红,沙漠星星酒店在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。
在宁夏文旅厅的支持下,沙漠星星酒店连续举办了星空朗读、黄河数字音乐节、星空大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,吸引了众多高端品牌在景区举办活动,也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前往。
近年来,沙坡头、沙湖、黄河宿集等一系列“大漠牌”知名景点已成为宁夏的文旅名片。
从“治沙”到“用沙”,从沙地产业到沙漠文旅,几十年来,宁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,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,坚持科学防沙治沙,深挖“三面环沙”独特的沙漠资源,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沙道路。
治水兴水 让天下黄河永惠宁夏
黄河宁,天下平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,强调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。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》,开启了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史上的新篇章。
先行区建设任重道远。地处西北、干旱少雨的宁夏,发展严重依赖黄河水,过去曾面临一边长期缺水,一边大水漫灌的困境。随着黄河水可用水量愈发紧缺,宁夏从2021年起探索用水权改革,以水资源高效利用,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。
同时,宁夏全面建立“河长+检察长+警长”工作机制,河湖“四乱”问题实现动态清零。在水环境质量方面,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总体为优,自2017年以来连续6年保持“Ⅱ类进Ⅱ类出”。
7月20日,记者来到位于黄河之滨的吴忠市。这里是宁夏引黄灌区的重要区域,黄河流经吴忠市69公里。
吴忠将黄河岁岁安澜作为底线,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、两岸堤防、河道控导、城市防洪等重点项目渐次上马。
站在黄河吴忠古城湾砌护段,只见黄河水缓缓流淌,两侧水草丰茂,散步的市民在岸边的安澜亭休憩。
前方不远处,240亩古城湾人工湿地绿意盎然。古城湾人工湿地是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工程,对排入黄河的水进行深层洁净,采用的是“生态滞留塘+潜流湿地+表面流湿地”组合工艺。
漫步其中,记者看到,187亩潜流湿地填充了河卵石、砾石、火山岩等物料,种植了黄菖蒲、香蒲、千屈菜、水葱等水生植物。“这些水生植物能‘洗净’60%的污染物,让水质悄然发生变化,达标后排入黄河或循环再利用。”古城湾湿地负责人申骞说。
据了解,2022年3月,吴忠市将古城湾人工湿地和罗家湖湿地处理过的850万立方米水通过管道注入清宁河,实现了生活水、生态水再循环,节约了黄河水,成功探索出一条人工湿地尾水高效节约循环利用新路径。目前,宁夏全区已有48个人工湿地,驻守在污水处理厂末端及入黄排水沟适宜地段,成为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生态屏障。
宁夏,正用实际行动探索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,越来越多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变化。“生态环境好了,村庄美了,村民富了。”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村民罗俊海说,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!